在新活力体育产业学院的大力支持下,5月28日,为拓展学院大健康类专业学生的实习与就业路径,深化产教融合,重庆城市科技学院体育与大健康学院院长助理陈志军率领运动康复系副主任毛军及教师秦枫,前往重庆铭医堂进行实习实践教学合作的访问活动。医院集团副院长王刚及门诊主任王芳负责接待,双方就学生临床实习、课程共建、师资共享等议题达成了合作意向,共同致力于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共商合作:聚焦行业需求,共育康复人才
医院负责人系统阐述了合作基础的三方面核心内容:
1.团队建设与特色诊疗 详细介绍了医院康复治疗团队的梯队构成,重点展示了运动康复特色诊疗项目,深入剖析了运动康复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独特临床价值。
2.人才需求分析 基于行业调研数据,客观分析了当前康复医疗领域存在的人才需求缺口,特别是高素质康复治疗师的紧缺现状。
3.合作愿景展望 明确表达了与院校开展深度合作的意愿,着重提出要构建"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院长助理陈志军从教学实践维度进行补充:
1.成果汇报:系统总结了运动康复专业建设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2.模式创新:"临床案例教学+"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协同机制将真实诊疗场景深度融入课程体系。
双方围绕四大合作维度展开战略磋商:
一、实习就业精准对接方案
1. 岗位矩阵设计
运动康复专业:以铭医堂中医康复科、骨科为实践基地,设置中医康复治疗师助理等岗位,涵盖传统疗法(针灸/推拿)与现代技术(脉冲磁波治疗)的融合实践。
健康服务专业:依托闻康集团健康管理中心,开发健康数据分析师等新兴岗位,重点培养健康干预方案设计能力。
2. 轮岗培养机制
构建"临床康复-健康管理-科研转化"三阶成长路径,实现住院部慢病管理、互联网医疗等场景的全流程覆盖。
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 双导师协同机制组建由临床专家与学术导师构成的指导团队,实行个性化培养方案。
2.权益保障措施 参照重庆市见习补贴政策,建立"基础补贴+绩效激励"的待遇体系。
3.组建由临床专家与学术导师构成的指导团队,实行个性化培养方案。
三、产教融合创新实践
1.课程开发计划 共建《中医康复技术实践》等特色课程,融入膏方疗法等临床经验。
2.数字健康项目 联合开发智能健康管理平台,组织学生参与产品迭代的全周期研发。
四、可持续发展机制
1.组织架构设计 成立专项管理委员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2.评价体系构建 实施多元考核制度,定期开展合作成效评估。
3.资源整合策略 申报市级产教融合项目,打造医疗-教育协同创新示范平台。
实地观摩:沉浸式体验康复临床场景
在医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物理治疗室、运动疗法中心、康复评定室等核心区域。
此次走访为大健康类专业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双方将细化实习管理制度,推动“院校协同、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落地,助力培养更多符合健康中国战略需求的高素质康复人才。
Copyright ©2005-2011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